專案溝通與管理的八大流程心法

如何避免有溝沒有通?分享專案流程把控及溝通文件細節

Elaine Yang
7 min readFeb 24, 2023

本篇背景:

我們在管理一個產品和專案時,因為需要與不同的人對接合作,良好的溝通與明確的目標,才能讓參與專案的所有利益關係人用最有效率的時間和方式,滿足客戶或使用者的期待。

近兩年,我到了竹科的半導體產業擔任產品經理,負責公司為了推動數位轉型的雲端 CRM 產品導入專案,在專案過程中,我必須接觸到大量的人,舉凡如對外有產品原廠、外包商、顧問方、產品代理商,對內有內部不同部門的工程師、採購、行銷、業務、法務、財務等不同的團隊。

本篇目的:

為讓這樣的大型專案順利,如何協調與使用資源(人力與金錢成本)的最佳化,中間的溝通管理成了最重要的關鍵,那麼如何達到有效的管理與溝通,是我本篇要闡述的重點。

而好的溝通就仰賴有效率的文件,考慮本篇篇幅過長,後續我會再出下面三篇文章,而此篇先就專案的流程分享給大家。

一份好的 SOW(State of Work)應具備什麼?

一份好的 BRD(Business Requirement Document)應具備什麼?

一份好的 FRD(Functional Requirement Document)需具備什麼?

做專案的角度和產品不太一樣,產品經理關注使用者體驗,可能用迭代的方式產出自行開發的產品開發,並在過程中做許多產品探索與測試,與產品能否受使用者喜歡為重點。

而專案通常因應公司商業目標,有很明確的規格與目的,我們本次專案是期望透過微軟的雲服務產品導入,做資料和不同地端系統的整合和分析,打造完整的客戶關係管理平台。因此是偏向專案管理,而身為專案執行的角度,在做專案時,關注專案的起訖以及專案成敗,因此首先界定範圍很重要,當需求無限上綱,專案就可能因資源不足而導致延後上線或失敗。

以下分享我做專案的整個流程:

1.專案起始:

一開始我們會先定義好專案目的和範圍,若有外包及客戶也會在本階段進行採購、報價和契約簽訂等流程。

2.定義專案背景和目的:

身為專案經理我們先定義了本次專案的背景與目的,是基於什麼樣的公司願景和方向,我們想要達成怎麼樣的事。通常一句話就能精闢說明最好。例如我們就是:

透過導入雲端服務XXX,打造完整的客戶關係管理平台。

3.定義專案範圍:

✔組織範圍:XXX公司全球銷售中心(若集團有不同的業務經營地區,也需劃分清楚)

✔服務範圍:若是你的專案有客戶或是顧問方,這樣的範圍劃分就很重要,傳案過程中的腳色權責,及應負責的事項,也不會產生後續合作不愉快或是成本增加的 CR(change request fee)費用。

✔商業範圍:向我們是打造一個 CRM 系統,就需要界定是基於銷售管理?行銷管理?客服管理?的範圍界定。

✔資料範圍:會使用到哪些資料庫?哪些 table?哪些欄位?

✔技術範圍:如顧問方基於 XXX 雲端產品服務打造平台,而我們自己的 IT 人員就要負責網路環境配置、開通防火牆或地端資料庫整合與建置等工作。

4.Kick off:

啟動後我們進入到規劃之前,我們會先召開一個專案的啟動會議 (kick-off),在這場會議上我們找來公司的高層主管以及所有利害關係人,在這場會議同時佈達所有人此專案開啟,並在會議上闡述專案的背景目標,以及專案的組織人力架構和專案起訖,此一目的除了幫助大家初步對於專案的執行時間、背景、權責有所了解,其實對於專案經理來說,是一個很好的時間所有關係人佈達權責,未來有需要資源協調時,才好進行溝通。

像我們是屬於大專案,參與這場會議的人員就多達 50 人,並且會設置專案委員會,其中包含到資安、稽核等人員,對於公司第一次做雲端導入的服務,有別於以往我們的系統都在自己地端的資料庫,勢必有許多資安的控管,因此在這面的審慎評估和對於用戶的教育訓練也是很重要的。

5.用戶訪談規劃:

與需求方進行一系列藍圖規畫的溝通,這個階段會先從用戶訪談開始,勾勒出解決方案的架構、藍圖,進而產出有明確規格的技術文件。在需求訪談階段會把 business 的流程畫出來,進而把轉化成產品的流程也畫出來。藍圖包括產品的功能模塊及架構。

用戶訪談技巧:善用 user story 句子,如身為 XXX 單位,我每天處理 XXXX,會花費大量時間或 XXX 成本(造成不變的原因),因此期望透過本解決方案,可達到 XXX 效益。

6.專案執行:

專案層面的執行包含到技術層面和管理層面,管理部分也分為每個階段的驗收款項及定期匯報溝通,因此有以下兩方面:

6.1溝通管理_例行性會議:

在執行專案過程中,為讓開法者與需求方期望相符,並向高階主管匯報專案進度,我們會定期招開週會和階段性的專案匯報。

週會:讓專案經理追蹤開發進度,並同時對齊開發者與需求方的期望。

月會:讓專案經理向高階主管介紹專案重要里程碑,並請益需要高層下決策的議題。

6.2技術管理:

以下的技術管理也都有其對應的交付文件,才能達到有效符合使用者需求的方案,因此寫以下文件時,文件說明、術語定義和修改人改動的時間都需要註明和記錄到,當初我們在對接雲端和地端的系統欄位時,就因為彼此有修改的時間差,導致資訊落差,並且在每項 task 中定義好負責的 owner,才能達到有效管理與讓 PM 追蹤到對應的人。

• 需求分析

• 方案設計

• 系統部署

• 功能實現

• 測試工作(UT 單元測試,SIT 系統集成測試,UAT 用戶接受測試)

• 系統集成

• 數據初始化

• 用戶培訓

• 知識轉移

• 運維

7.風險管理:

影響專案成敗的有很多,上述的所有文件和溝通管理方法都需註明以下,以達到風險的控制,從人(定義專案組織人力圖)、事(定義功能模塊負責人)、時(定義專案起訖時間和各階段需抵達的里程碑)、物(各階段的交付物,如藍圖、規格書)。

而在規劃之外,仍需預留風險,在初估時間時,就要抓一點 buffer,我們就有因為使用者不斷提出需求變更(CR),也因為工程師們同時接不同專案的需求,有時候有緊急系統搶修問題,導致的排程不如一開始安排,導致專案延後上線,而這時可以評估這些變更需求的優先順序及是否要做的迫切性,因我們大型專案對接的 user 很多,我們也會從眾多 user 們中劃分 key user (集中蒐集需求)、user lead (最終拍板需求是否做的),這時候就會請 user lead 出來做最終的資源與成本的權衡,以及對專案風險評估,以決定這項變更需求是否要做。

8.維運管理:

目前我們已成功導入雲端服務,但進入維運期間雖代表專案結束,此時角色又切換為產品經理,需繼續維運產品,並接手接下來的產品需求,當使用者因應商業需求的變動,會有不同的需求提出,而身為產品經理的我們,在接到使用者的反饋需求後,先思考使用者為什麼有這樣的需求,而不是一收到就做,更可以往前想一步,幫助使用者釐清自己的需求和目的,進而衡量技術的可行性,再進行界面和使用者體驗的優化。

除此之外,上線以來也會時不時有使用者反映狀況,這些狀況從原廠的server 掛掉,到平常的復機檢查導致系統排程出錯都有,除了控管系統的狀況,也需要有更多監控系統的效能優化和自動化檢查的機制,確保產品的穩定性,進而在產品成功上線後,持續追蹤使用者體驗並優化迭代!

總體來說,專案及產品管理還有非常多值得分享的細節和注意的避雷點,也因各種不同公司的專案及公司型態會有不同的踩雷點,我會繼續分享,也希望大家一起交流討論!

如果你喜歡我的分享,請幫我拍拍手👏👏👏

我會更加努力產出文章的喔,你們的喜歡是我的動力!如果你對我在祕魯做志工(領導力老師)和背包客的故事感興趣,也歡迎來我的粉專看看:

粉專:帶著衝動去旅行,Elaine流浪趣

--

--

Elaine Yang

半導體業雲端數位轉型產品經理。畢業於北京大學計算機技術碩士。曾任職中國美團總部產品經理、微軟亞洲研究院用戶研究員、亞馬遜電商/雲計算商業運營全職實習。關注UI、UX、產品經理、互聯網趨勢,歡迎交流成長!臉書粉專: https://pse.is/RKH4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