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童戲劇治療是什麼?

Elaine Yang
May 27, 2024

--

什麼課程是讓心理師、社工師、特教老師、輔導老師、幼兒園老師都在共同學習的心理技術呢?

課程背景

2024 年 5 月我參與了兒童戲劇治療培訓,主講人是柳冠竹老師,是從英國倫敦大學戲劇治療碩士回來的講師,因為台灣的法規規定,戲劇治療在台灣還未取得醫護人員的證照,所以老師也考取了台灣的諮商心理師證照,在台灣教授更多心理師及助人工作者戲劇治療的技術和操做方法。

心理學的每一門學問中都有不同學派,在選擇學習心理學技術時,可以多了解老師的學派,多聽每一個學派的概念和操作方式,再找到自己最能理解或操作的學派,這次這個老師是夏邦的學派。

主講人:柳冠竹老師

戲劇治療介紹

戲劇治療是一種心理治療的形式,所有的表演藝術都會在治療的關係中使用。而治療的個案,不需具備表演或戲劇的經驗和技巧,而戲劇治療師會運用心理和身體以及各種藝術媒材(故事、神話、文本、玩偶、面具),幫助個案透過間接的方式,探索他們的生命經驗。

這種間接的探索方式很重要,尤其在兒童和青少年,要直接開啟談話,慎治療心靈議題及傷痛議題,其實是非常困難的。所以在兒童及青少年的戲劇治療時,就很著重於遊戲的體驗。藉由遊戲,可以打破威權敢,當老師或治療師可以在遊戲中,讓孩子卸下心防,發現自己也可以跟治療師打成一片,就有機會漸漸開啟對話,藉由遊戲中的身體和感官經驗,也可以帶入到許多的社交互動的教育上。

在我們培訓課程中,實際操作了非常多的遊戲,這些遊戲中有規範(相當於社會規範、學校規範),遊戲中需要互助合作(社會關係),遊戲中的抵抗與對抗(身體與情緒力量的掌控和發洩),透過這些經驗和感官的經驗,是在好玩的互動中,形塑孩子們對他人的信任和認知,也在這些過程中,更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緒、身體知覺和掌控自己的能力。

課程中的媒材:藉由撕報紙打破規範,釋放潛在情緒

課程中的遊戲操作分享

A. 地板經驗

老師先請大家感受一下教室的地板,看你可以跟地板做什麼互動,你可以選擇舒服的姿勢,看是要躺著還是趴著或是坐著跪著。這次來上課的同學全都是心理師和助人工作者(特教老師、學校輔導老師、社工師、物理治療師….等),大家都累壞了,聽完老師說完全都躺著(笑 XD)。

老師請我們想像自己是一個剛出生的嬰兒,現在剛來到這個世界,還不會坐著和站立,去感受地板給我們的支撐,接著再慢慢的,我們學會了側躺、翻身,慢慢的我們學會了側身起來坐著,再到開始學會爬行、行走,也演到剛開始會走路時,那種踉蹌和隨時會跌倒的感覺。經驗了一番從出生到長大的感覺,老師要我們感覺:「一個人的地板經驗很重要,因為地板是一個可以承接你重量和狀態的空間。」葛倫托斯基曾說過:『當你跌倒,一定要把地板想像成某個愛你而且不會拒絕你的人或物。』

原來,我們出生本就是從地板開始,而當我們學習爬行、走路,每一次的跌倒時,都是地板接住我們,地板是永遠都在那裡的,而且地板是開闊的,不會傷害我們的。猶如 Stephen Wangh 所說,跌倒就是回家-重新拜訪那個你已經在上面爬了好幾個月的安全地帶。即使回家時很顛簸,但當孩子跌倒,父母不會說:『可憐的孩子,你真糟糕,你還是繼續在地上爬好了。』不會這樣,他們會面帶笑容,鼓勵他繼續試試看。

我認為這個意象的比喻和經驗真的超級重要。是呀。當我們成為了成熟的大人,為什麼我們遠離地板了呢?好像當初那個不畏跌倒的勇氣,不知道去了哪裡,我們開始害怕失敗、畏首畏尾、追求安分、保守。但當我們還是嬰孩的時候,那個對於未來和世界充滿好奇心,勇於去探索的我們,就算步履顛簸,時而跌倒,但那從來不會成為我們繼續前行和探索的阻礙,我們會一再的站起來,直到我們學會走路

B. 三種夏邦的關係遊戲介紹

Shared relationship play 分享的遊戲可帶來的意義:

意識到他人的身體與溝通的訊息

共同分享彼此的重量

能夠控制自己的身體

遊戲舉例:

1.一起從坐著到站起

2.老牛拉車

3.手牽手滾滾

Against relationship play 對抗

感受自己的力量、提升自我意識

發展自主性

遊戲舉例:

1.拇指摔角

2.背對背

3.面對面推手

4.逃脫監牢

5.不動如山

6.爬樹

7.行李

Caring/ with relationship play 照顧或一起

建立關係

安全感

遊戲舉例:

1.隧道

2.背對背

3.騎馬

4.抱抱

5.太后小李子

課程中我們也透過糯米粉和食用色素、食材等製作創意料理(感受製作食材的創造力和感官經驗)

治療師須注意的

以上這些遊戲,或許你小時候玩過,或許沒有。而最重要的,是這些遊戲背後的意義,治療師要帶領的,是在安全、好玩,和掌控遊戲節奏及規則下,讓孩子們從身體和感官經驗中被得到治療。

所以治療師的專業不僅在於會帶遊戲,如何實時評估參與者的身心狀況是很重要的,注意關係中需要的情感強度,決不強迫參與者。所有的活動都有副作用,一開始有多好玩,就有可能在結束時有多失落,所有的治療都會結束,要如何在治療師的帶領下,讓個案看到自己,並且讓治療師看見個案,個案也看見自己。

同理心,不是用教的,而是用陪的,為什麼戲劇治療如此強調身體經驗,是透過照顧者提供了足夠的身體支持,使孩子覺得安全,在動作過程中獲得成功經驗,建立自我價值感。並且透過與他人玩耍時,也意識到自己身體的存在和自己的存在。這些互動中大量的非語言訊息,這些被照顧、被理解的回應,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的成功經驗,和治療師的關係雖然會結束,但只要個案記得這個感覺,他就可以在未來去拓展其他好的關係,那其實就已功德圓滿了。

結語

一個事件的發生,有時候會淹沒掉一個人,當這個傷口沒有被好好整理,就是創傷事件,這個傷我們不去碰觸,也不會不見。但我們可以去改變與這個經驗共處的狀態。有時候傷不斷的發生,就是因為過去一直沒有好的經驗,所以要帶出新的關係發展,才能藉由時間帶出新的質變。治療師做的,不是改變過去,而是創造一個新的認知到這個經驗裡,近一步改變我們與經驗的認知和共處。

願我們最終都能一起安然地與自己的身體、心理,在一起。

研習證書與老師合影

最後,若有興趣接收身心靈成長相關知識,或參與 Heal Meet 後續活動,請不忘關注 IG: Heal Meet ,最新活動消息將在以下連結公布:

https://user9506.pse.is/55xqsw

--

--

Elaine Yang

半導體業雲端數位轉型產品經理。畢業於北京大學計算機技術碩士。曾任職中國美團總部產品經理、微軟亞洲研究院用戶研究員、亞馬遜電商/雲計算商業運營全職實習。關注UI、UX、產品經理、互聯網趨勢,歡迎交流成長!臉書粉專: https://pse.is/RKH42